她是第一位登台国家大剧院的湖南女指挥家

  • 作者:
  • 来源:
  • 点击:3988
  • 时间:2017-09-22

 

https://zkres1.myzaker.com/201709/59c38908a07aec8e31023479_640.jpg

9月16日晚,北京,国家大剧院。刚从舞台上走下来,何益民便迫不及待地"满场"寻人。她要找到来剧院观看演出的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们。

"1997年,我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0年了,这次来北京演出,就是向老师们交的一份作业。"当晚,一袭黑色礼服,一头亮丽的短发,何益民显得格外精神,你丝毫看不出,这竟是她第一次登台国家大剧院。

作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授,何益民一直以教师、专家的身份为人熟知。所以,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担纲湘剧《护国》演出的现场指挥,她的惊艳表现,也令众多业内专家交口称赞。不过,最令何益民欣慰的,还是老师们对她的肯定。

"我向老师们说自己来交作业,但他们都说,这哪里是作业,就是一场很棒的演出。"9月21日,回想起此次演出的经历,何益民露出了自在的微笑。此时,为了《护国》,连续一年多的辛劳早已随秋风消散。

https://zkres3.myzaker.com/201709/59c38908a07aec8e3102347a_640.jpg

朋友邀请,出任《护国》唱腔设计

时间回到2016年初。有一天,何益民接到老朋友徐瑛的电话,后者告诉她,长沙市湘剧院要创排一部湘剧,以护国战争前夕为历史背景,呈现蔡锷与袁世凯之间的周旋和斗争。徐瑛希望,何益民能够为这部湘剧编曲。

"其实,我和徐瑛,彼此之间一直都有合作的意向,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何益民告诉记者,在了解了剧目的详细情况之后,她欣然答应了徐瑛的邀请,成为这部作剧的唱腔设计、唱腔指导。

之所以欣然应允,这既是何益民爽快的性格使然,也因为她扎实的湘剧理论和表演功底。"1978年,我进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专业读书,是文革之后湖南省的第一批湘剧专业学生。"何益民说,在校期间,她每个学期都是全专业第一名。为此,同学们还给她起了个外号,"何一名,刚好与我的名字‘益民’谐音。"

从湖南省艺术学校毕业之后,由于专业方面的优秀表现,何益民留校任教,从此再未离开。如今,昔日的湖南省艺术学院已经升级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何益民也已成为该院音乐系教授、主任,并入选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人才专家、首批湖南省"三百文艺人才"专家。何益民创作的湘剧、花鼓戏、戏曲电视剧音乐以及歌剧作品多部,多次荣获中国戏剧节作曲金奖、湖南艺术节田汉音乐奖、田汉剧目奖、中国校园戏剧节剧目金奖。

作为老朋友,徐瑛深知何益民的"履历"。两人达成共识后不久,担任《护国》艺术总监的徐瑛便送来部分剧本。"当时剧本还没有完成,我的编曲工作也只是根据有限的剧本来进行。"尽管如此,何益民最初的工作还是为《护国》在音乐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她首先充分尊重湘剧传统,最大限度地融入湘剧传统音乐元素,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技法上的创新。

2016年5月,何益民创作的两段《护国》音乐,顺利通过了国家艺术基金的答辩验收。

https://zkres1.myzaker.com/201709/59c38908a07aec8e3102347b_640.jpg

五重唱成中国戏曲音乐创新开拓之举

创作送交国家艺术基金验收的两段音乐,何益民花费了两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何益民仿佛回到20多年前湖南省艺术学校的课堂。"每天都要翻阅各种曲牌,每段剧情选择哪个曲牌,这直接决定剧情的呈现和人物的塑造。"何益民笑言,"好在学生时代基础打得牢,编曲过程没碰到大的困难。"

何益民强调,《护国》的唱腔设计,在尊重传统湘剧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融入了诸多音乐作曲技巧。何益民不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湘剧高腔,还吸收了弹腔的板式结构,使音乐表现出更大的张力。同时,加入昆曲、低牌子的唱腔,并通过多种曲牌的选择,表现人物的形象。"梁启超的大气,适合用汉腔来表现;相比之下,清朝遗老遗少则适合用游葫芦。"

9月16日晚,《护国》亮相国家大剧院,徐瑛在看完整场演出后,对该剧的唱腔给予了高度评价。"突出高腔‘一唱众和’、清唱放流,以高腔为主,融入弹腔、昆曲的特色,突破板式局限。"王安奎特别提到,《护国》第六场出现的"五重唱","以往的戏曲舞台,重唱非常少,极少数情况下出现过二重唱,‘五重唱’在中国戏曲音乐上是创新开拓之举。"

如王安奎所说,著名音乐评论家、原音乐周报副总编辑陈志音直言,"无曲不成戏,《护国》的重大创新都体现在音乐上,湘剧是一个地方剧种,六百年历史,声腔很丰富。《护国》很耐听,声腔非常感人。"在看完《护国》后,著名歌唱家雷佳也难掩兴奋,她通过微信告诉何益民,"曲子太好听了,我真想再听一遍。"同为湖南籍的歌唱家吴碧霞则在演出结束后找到何益民,"聊了一个多小时,说是回湖南之后要跟我学唱这个戏。"

https://zkres2.myzaker.com/201709/59c38908a07aec8e3102347c_640.jpg

第一位登台国家大剧院的湖南女指挥家

尊重传统,大胆创新。这让《护国》的音乐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兼具的气质。

如果说在音乐上的创新源自自己的专业历练,那么担纲《护国》的交响乐指挥,则是何益民多年来"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功夫"。

"其实,我在编曲过程中,也尝试探索了传统湘剧与交响乐的配合。交响乐在这部戏中起着音乐增强的作用,但不可以突出,还是要着重体现湘剧的主奏乐器,如高胡、竹笛、琵琶、唢呐、笙等等。"说到对于交响乐的运用,何益民如是说。

https://zkres1.myzaker.com/201709/59c38908a07aec8e3102347d_640.jpg

与湖南交响乐团的排练,何益民表现出湖南人"霸蛮"的性格。"一共只合排了5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好在效果令人满意。"何益民告诉记者,在排练期间,她每天晚上都忙到凌晨两三点,"认真看曲谱,在谱子上面做标记,充分照顾到每件乐器、每个声部。"为了保证演出效果,何益民还特意在演出之前,一个人来到国家大剧院,查看剧院的现场情况。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演出大获成功。何益民也因此为更多人熟知。如今,她成为第一个在国家大剧院登台的湖南女指挥家,由她担任唱腔设计和指导的《护国》,也成为第一部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湘剧。这样的光环,何益民淡然接受,但她坦言,"我的工作还在学校,为湖南培养更多的文化人才,才是我最大荣光。"

潇湘晨报记者徐海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