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鼓戏声腔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组外出回访考察
- 作者:
- 来源:
- 点击:3520
- 时间:2018-06-05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花鼓戏声腔表演人才培养”继顺利完成集中授课、成果汇演、论文撰写后,现已进入结项阶段。5月31日至6月2日,由学院副院长、项目负责人周文清带队,学院纪委书记彭爱莲、科研处处长王含光及“花鼓戏声腔表演人才培养”学员和部分老师,对在益阳、常德、岳阳的部分学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回访考察。
5月31日,项目组到达回访考察第一站——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杨飞跃等剧团负责人及该团演职人员热情接待了项目组一行。在该剧团,考察团认真观看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花鼓戏《明月初心》的整场排演。随后,该团在剧团会议室举行了座谈会。会上,周文清代表我院和项目组对益阳市花鼓戏剧团多年来对我院工作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简要介绍了此次前来学习交流的目的和意义,并对《明月初心》的导演、演员的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表示了充分肯定。彭爱莲就该团“剧团历史与现状”“花鼓戏非遗的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咨询。
考察团师生在益阳花鼓戏剧团合影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花鼓戏《明月初心》排演
益阳站·座谈会现场
6月1日,项目组来到了考察的第二站——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受访单位以一曲常德丝弦《青青常德待客来》对项目组的到来表示了欢迎。随后,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主任、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丝弦代表性传承人朱晓玲,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德花鼓戏代表性传承人杨建娥,鼎城区花鼓戏剧团副团长胡勇等人为项目组现场排演了常德花鼓戏《打芦花》。随后在座谈会上,项目组听取了杨建娥艺术人生事迹。周文清代表学院和项目组对杨建娥为戏曲艺术倾心奉献,致力于常德花鼓戏的传承精神表示了敬意,并诚挚欢迎她到学院“传经送宝”。双方还就该团“青年人才的成长”“戏曲类非遗的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咨询。
项目组在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常德丝弦艺术剧院有限公司合影
常德花鼓戏《打芦花》排演
常德站·座谈会
6月2日,项目组到达了考察的第三站——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院长魏传宝,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歌舞团、花鼓团团长彭明和相关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项目组一行。魏传宝带领项目组参观了巴陵戏·非遗陈列室,并介绍巴陵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是近400年来湖湘人民喜闻乐见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观完毕后,双方在会议室展开了座谈。会上,周文清代表学院讲述了与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的渊源及选择该院交流的意义,简要介绍了双方合作办学的成效。魏传宝围绕“怎么保护,怎么传承,怎么发展”三个方面作了专题讲话。来自永州九嶷山艺术团的学员王振宇感慨:“每一个剧种,都有一批老艺术家,一批好作品!每一个剧团,都有一把辛酸泪,一种情怀!每一个剧团,都离不开好领导。每一个成功的剧团,都要有一个德才兼备、业务突出、善于沟通的好团长!”
双方就今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提升专业人才学历、提高专业人才素质,为地方戏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项目组在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合影
魏传宝现场介绍非遗陈列室及巴陵戏的传承与发展
岳阳站·座谈会现场
此次考察对部分学员进行了一次实地回访。各受访单位对这批学员学习完毕回到工作岗位后所体现出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都表示了肯定,学员自身也表示收获颇丰。其中,来自益阳市花鼓戏剧团的学员王胜、曾伟、杨勇、孙泽宇参与了《明月初心》的排演;来自常德市鼎城区花鼓戏保护中心的学员宋暮云参与了《青青常德待客来》的表演。
益阳学员参演《明月初心》
常德学员参演《青青常德待客来》
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花鼓戏声腔表演人才培养”考察圆满完成,各位师生均表示受益匪浅,并要将所获知识用于实践。“环湖三地”各有特色,而其中的共同点是戏曲人对戏曲艺术的那份执着与坚守,各地方院团和演员为戏曲艺术付出了孜孜不倦的努力,也对抢救戏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抓好戏曲青年人才培养,提升戏曲人才综合待遇,解决地方戏曲发展瓶颈,大力繁荣戏曲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予了共同的期望。
- 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