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校友冯放:“鹤”舞人生 “放”心飞翔

  • 作者:文图:李佳烜  刘运浩 审核:周东平 杨青 夏惠慧
  • 来源:
  • 点击:803
  • 时间:2024-12-10

近期,学校1977级舞台美术专业杰出校友冯放先生千里迢迢从京城携心许之作《立春03》《惊蛰09》参加期·新”百年湖艺再出发杰出校友美术作品联展,并向母校捐赠《惊蛰09》及10万元爱心捐款。随后,冯放先生又应邀做客“湖艺大讲堂”,以“从岳麓山畔走出——湖艺改革开放后首批杰出校友”为主题,为母校师生作专题讲座。讲座开始前,湖艺前辈囗述历史小组对冯放先生进行了简要采访。

图片

华艺徒孙才艺初绽】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冯放居住于长沙市窑岭的文艺大院。受成长环境影响,文艺子弟不仅嬉戏玩乐与文化艺术息息相关,就连职业理想也很趋同:做一名文艺工作者。9岁时,小冯放被父母送到在剧团任舞美设计的舅外公翟翊先生身边学习美术。舅外公是1924年6月入学华中艺专西洋画专修科第2班的杰出校友,曾受教于曾昭杭、彭沛民、周磊村、黄遐举等华艺名师。不仅如此,翟翊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时,毛泽东同志曾担任过他的历史老师。抗战期间翟老所主笔的武昌黄鹤楼《全民抗战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壁画;作品《战争胜利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藏。1952年,翟翊受命组建湖南皮影戏剧团。他对皮影戏进行多次改进后所创作的《龟与鹤》,成为流传一时的皮影戏经典作品。

面对灵气又好动的小外孙,舅外公心中是欣喜乐教又严格的。一次,他把冯放带到木偶皮影团,带着他看了自己设计的《龟与鹤》。看到小冯放目不转睛地望着神奇的皮影戏和美丽的仙鹤,舅外公趁机告诉小外孙“只要能专心学画,以后你也能画仙鹤。”小冯放自此便静心习画,对舅外公布置的作业也开始认真对待。值得一提的是,舅外公曾与潘玉良同学,接受过十分专业的西洋绘画教育,他以规范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引领小冯放学习绘画技能。据冯放先生回忆,舅外公教得格外认真,每周至少要交一次作业,遇上寒暑假,上课和交作业的频次更高。在名师长辈的栽培下,寒来暑往,冯放逐步从一名贪玩好动的“涂鸦小子”成长成一名能较好运用画笔描画景、人、物的翩翩少年。11岁时,他的作品便入选湖南省青少年美展和全国青少年美展并获奖。在蓄积了6年的能量后,冯放等待一个时机来点燃他艺术人生的第一个小太阳。

1976年秋,湖南省艺术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正式恢复招生。这则消息如一颗火花,刹那间燃起了文艺大院父母和孩子们的希望。1977年初,湖南省艺术学校正式面向全省招生,并在湘剧、花鼓两科的基础上,增加了舞美、京剧、音乐、舞蹈等多个专业。当时全国高考尚未开始,全省适龄青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省艺校的报考人数众多,而招生指标十分有限。其中舞美专业仅配置35个名额。据冯放先生回忆,当年前往长沙市十四中考点参加省艺校招生考试的学生就上千人,竞争激烈可想而知。当时在读初二的冯放很幸运地被艺校录取。

1983年,冯放怀揣艺术梦,又踏上了冲刺北京电影学院的征程。北影当时在全国仅招十余名学生,除文化需参加高考统考外,还有极严格的专业校考。早年间打下的扎实专业基础给了冯放足够的底气,他从容应试,如愿迎来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顶级艺术院校,北影推崇“高精尖”的人才培养思路。在北影的四年,冯放进一步拓展了专业能力,开阔了艺术眼界和创作思路,对艺术创作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和认知。冯放在北影的专业老师大都来自央美,如葛维墨、景玉书等等。北影美术系也需要学习风景画,一次写生课上,冯放的风景画得到了老师的高度赞许,得知冯放是湖南省艺术学校舞美专业的毕业生后,老师对湖艺的教学质量赞不绝口。此事让冯放印象深刻,以致以后每每谈及第一母校,冯放在很多场合都会说一句:“就出艺术人才来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湖南省艺校都是全国第一中专!”在今年的校友回湘座谈会上,他再次建议,“学校虽然现在升高职了并在努力恢复本科,但湖南省艺术学校这块招牌真的不要轻易丢了,可以转型发展为附属艺术中学。”

【艺校磨砺友圈天成】

自从踏入省艺校,冯放精彩的艺术人生正式启航!在百年大樟树下,古朴的四合院内,冯放在蒋文林书记、侯良校长、陈应定教务处长以及蔡达、胡德圻科主任的帮助指导下,受教于李鹏林、何香清、杨安久、王新隆等专业老师和萧泽钧、郭静秋、黄克和等文化老师。据冯放先生回忆,那时同学们早上6点就需要起床跑步,上午上专业课,下午上文化课。在校四年,冯放和同学们接受了严格规范的专业训练,绘画和舞美设计水平得到迅速提高。毕业实习时,冯放绘景花鼓戏《谢瑶环》,毕业创作是湘剧《拜月记》的舞美设计。忆及母校时光,冯放先生说:“艺校的领导和老师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精湛。更感人的是,他们与同学们同吃同住,言传身教,这种教学方式今天是可遇不可求的。在校期间,老师还不断鼓励学生,有机会一定要考大学深造!”

冯放在艺校不仅收获了学业上丰富的知识,也在麓山脚下艺苑小天地,与张方白、黄海威、陈士争、徐瑛、马勇、史向斌、沈伟等成了同一时期的同学和校友。朝夕相处,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毕业后也一直保持良好的联系和互动。例如他执导的影像处女作《港澳情仇》,就邀请了尚在北影读书的湖艺86级话剧专业刘江任主演;又如今年9月沈伟舞剧《声希》《天梯》在长沙巡演,冯放专程从北京飞回长沙助阵观看。此次得知冯放回母校讲座,湖艺65级学长戴树铮又专程赶来,沈伟同班同学、湖艺84届湘剧表演专业校友刘闳(湖南省新闻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和李亚男(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改签返京机票专门留在长沙参加讲座,只为心中有爱,心中有情。

图片

由于当时升学政策规定中专毕业生需工作两年后才能参加高考,1981年,冯放毕业后进入湖南省电影制片厂担任绘景、美术助理、跟组工作。他常跟着影厂师傅去十米高的大影棚画布景,与周丕学(湖南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和从北影归来的艺校校友、导演张黎成为同事。工作之余,冯放仍不忘艺校老师为之种下的“高考梦”。

【时代弄潮风景别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大幕徐徐开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影视技术逐步成熟,彩色影视迅速渗透文化市场。影视行业开始大幅冲击、替代传统戏剧表演行业。冯放自北影毕业后被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工作。北影的学习和早年潇影厂的工作经历让他在珠影的美术设计得心应手。不安于现状,冯放尝试写剧本、拍片子,先后拍摄了《港澳情仇》和《三湘风流》。
当冯放的影视处女作推出时,正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们崭露头角的黄金时代,作为第六代的冯放等人想要争取电影制片厂的支持相对较难。于是,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广州的他开始接拍广告短片,投身于影视广告圈。央视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滚动播放着他导演的广告片作品,那一声声从深巷中传来的“南方黑芝麻糊”的叫卖声、健力宝易拉罐“啪”地一下开罐的动作和“好空调格力造”的广告语都曾深深印入70、80后的记忆之中。
在广告圈有了影响力之后,冯放开始重新审视个人艺术目标,也因为原有快餐式巧思不断重复,难以满足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动了重回绘画圈的念头。1992年,他得知深圳教育局需要招一个美术专干,负责指导地区大、中学生的美术教育工作,冯放如愿考录调入,在深圳进行绘画和教学,过了二三年平静的日子。那时的深圳,国内外资本大量涌入,带动了经济发展,每月领取固定薪水的冯放在面包和梦想的纠缠中,最终决定转换赛道。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经历从来就是财富。1996年“湖南省博物馆室内外设计”项目面向社会招标,此前因导演《三湘风流》,冯放对三湘四水的历史文化底蕴、艺术文化特色有着深入了解,加上多年在舞美、导演、编剧工作中积淀的经验以及深厚的绘画功底,冯放过关斩将,顺利中标,这也意味着他事业又开启了一个新赛道。往后数年,冯放转战空间设计领域,设计华为、深业、中信等大型企业项目,之后进入文化空间设计领域,打造了如“湖南省博物馆(老馆)室内外设计”(获全国第三届室内设计银奖)、“湖南卫视电视台演播厅”“湖南经济电视台办公区”“金鹰955电台办公与播出间”“潇湘电影频道办公区及演播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图书馆”等一系列颇具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成为业内翘楚。

图片

湖南省博物馆原址设计图

【回归初心鹤舞人生】

随着业内名望和地位的提升,空间设计标书纷至沓来,可观的回报让冯放实现了经济自由。在喧嚣江湖打拼多年的他表达个人意愿的情结愈发强烈,“艺术初心”窜动。但困扰他的是:一直没有为自己的“初心”找到一个理想的出口。
2007年首届“艺术长沙”展览举办,与来自全国多年未见的绘画圈老友聚会,友人对艺术追求执着的态度让他备受感动,瞬间打开了困扰多年的心结。他决定重拾初心找回自我,转入当代艺术创作。往后时光,之前自称为“时代的弄潮儿”的他默默承受了从热闹喧嚣回归静谧恬淡的落差感,逐步探索个人艺术创作方向。2009年左右,冯放使用多种媒介、水墨、油画、综合材料,开始尝试个人特色的艺术创作方式,以期从中国画的水墨,媒材表现、视觉冲击力等角度来突破传统,创新艺术表现模式。丰富的阅历让冯放的笔触更加沉郁凝练,他始终保持坦诚务实的姿态,用心分析社会现象,认真思考人生价值。在冯放看来,一名艺术家应当持续升级,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进而形成闭环。2012年,冯放回归潇湘电影集团,任实验艺术与短片中心主任,2015年受聘北影,担任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图片

冯放《立春03》

谈到个人作品的题材,冯放认为,“鹤”就是他的心之所属。鹤是冯放的“童心”,舅外公皮影中的鹤,牵引着童年的冯放走上了艺术之路。
鹤是冯放的“艺术初心”,冯放从来不会允许自己笔下的“鹤”停留在描绘鸟类的表象层面,与他所完成的其它项目一样,冯放的作品均有着十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他认为,“鹤”的意象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赋予深层内涵,蕴含了丰富的东方哲学精神,他期盼用亦庄亦神,亦真亦幻,亦整亦损的“鹤”为观众塑造一个跨越时空的多维世界。
鹤也是冯放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心”,2012年他支持同为湖艺校友的摄影师李锋追踪拍摄“鸟道”中候鸟被猎杀的情形,随后两人共同编导了《鸟殇》纪录片,反思人与鸟及自然的关系。这段经历深深地震撼到了冯放,让他感悟颇深:当一群白鹤踏上一段向死而生的迁徙之途,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时,却义无反顾,毅然前行,这才是文化人自许的“闲云野鹤”精神,它们的生存环境需要人类保护。冯放用“鹤”的各种形态对其非凡的意志力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进行了描绘,他希望能用独有的艺术语言唤起全社会对鹤,对鸟类,对动物,乃至整个大自然的敬畏。
2021年,北京今日美术馆“殇”冯放个展,2022年第8届“艺术长沙”李自健美术馆“鸟道·生生不息”个人展览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他用综合材料作品表现鹤起飞的一瞬间,展现鹤在“仰天鸣叫、振翅云际”的场景,人们看到的已然是“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的生动画面。作品《回风》以羽化的形态回应汉唐传统文化对“此世与彼岸”的理想,其创作灵感亦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鸟道”的感悟。两个展厅通道上连接的作品《候鸟》与其所处的湿地公园守望呼应,其体量和形象都给予观众巨大的冲击力,这是对“时间的悲壮”“生命的轮回”的隐喻。展厅的大型装置《照见》是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以冯放多年积淀的舞台美术、电影美术经验为基础,为观众营建了庄重、肃穆的艺术氛围。

本次展览是对“殇”的推进,是对拯救候鸟十年艺术行动的回望,更是冯放为实现一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所做出的有识、有为、有担当之举。基于冯放的艺术影响力,湖南卫视和芒果TV在湘籍文化艺术人物系列专题纪录片《湘行漫记》中以《鹤鸣罗霄》(上下集)对其报道。

图片

冯放装置艺术作品《照见》

访谈最后,冯放表示:“在艺校学习的舞美基因深深刻在骨子里,影响了我的艺术创作。比如装置和剧场化方面的优势,会让我习惯性地去考虑整个空间的尺寸、声音以及灯光应营造怎样的氛围;舞台的布景、道具、灯光的搭建也会更注重营造场域感,并下意识地去考虑剧场化。自己创作的当代艺术围绕一个主题,会考虑用多种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展览没有讲故事,却会用戏剧与舞台美术的思维去营造场域、推动高潮。正是母校种下的舞美基因,让我与美术学院出身的艺术家截然不同,也让自己受益终身。

图片

冯放,1962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湖南省艺术学校1977级舞台美术专业杰出校友当代艺术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副会长。1987年7月本科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1998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综合材料绘画技法与创作方式研究、场域装置与雕塑研究、当代艺术创作及理论研究。近年主要个展:“殇——冯放个展”“艺术北京——冯放绘画专题展”“鸟道——冯放作品展”等。编著《中国学院派当代意象绘画研讨与国际巡展》《在东方——意象•新媒体专辑》《地方突围——湘籍新文艺群体专辑》等。

文字编辑:夏惠慧

版面编辑: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