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艺师生进京演唱!“湖南民歌几好听”中国音乐学院专场音乐会成功举办

  • 作者:音乐学院供稿党政办综合整理 审核:周东平 杨青 夏惠慧
  • 来源:
  • 点击:0
  • 时间:2025-05-13

5月12日晚,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灯火辉煌,由该院声乐歌剧系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主办的“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在此精彩上演。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吴碧霞教授,著名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雷佳教授,中国音协人事处(党办)处长杨桦,琴歌表演艺术家何怡等嘉宾出席活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黄新平携师生团队倾情演出。

图片

此次音乐会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非遗传承“声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场承载着湘土风韵的民歌盛宴。湖艺教师团队、非遗传承人、戏曲演员与中国音乐学院学子同台演绎、携手呈现,悠远的山野气息与炽热的湖湘豪情,为北京观众献上了一场原汁原味的艺术对话。
千年楚韵新声,共赴湖湘之约

湖南地域辽阔、地势复杂,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方言差异孕育了湖南人的“金嗓子”,并催生了湖湘特色浓郁的“金曲”。本次演出选取了湖南衡山、桑植、常德、耒阳等地区的音乐曲调,涵盖山歌、小调、号子、花鼓戏等多种形式。从悠扬婉转的《一塘清水一塘莲》到热情奔放的《九岭十八岗》,从诙谐逗趣的《扯白歌》到磅礴激昂的《澧水船工号子》,一首首作品承载着三湘四水的风土人情与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串联着湖湘儿女的家国情怀与生活智慧。

图片

湘西苗歌非遗传承人翠翠携《一首山歌飞过坡》登台,以金嗓子唱响武陵山间的古朴民风;耒阳民歌《三年时间不口渴》经曹晓静老师演绎,勾勒出质朴爱情的甜美图景。桑植民歌传承人谢静以一曲《冷水泡茶慢慢浓》将原生态唱腔与戏剧张力熔铸一炉。

图片

珍视传统文化,传唱民族气息

近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积极承担时代使命,大力推动文化艺术教育普及,此次演出团队以湖湘地方民族音乐为基点,将地方音乐基因与方言声韵、人文肌理巧妙熔铸,彰显了湖湘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吴碧霞表示,作为新时代文化艺术的教育者与传承者,我们既要激活千年文明的积淀,也要开掘民族音乐中流淌的文化基因。要以朝圣之心研习传统技艺,以敬畏之情守护经典精髓,将传统音乐贯穿于艺术实践全过程。

邹文琴指出,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学习民族声乐的源泉和宝库,要潜心虚心向传统学习。

杨桦认为,整台演出设计简约但不简单,选曲考究、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衔接精妙,表演通透细腻,特别是主持人黄新平诙谐幽默,气场强大,控场能力极强。可谓精彩纷呈,尽显湘韵乡情,家乡的民歌真好听!

图片

项目负责人、艺术总监黄新平作为国音校友,同时又是湖湘音乐文化的传播者,在主持演出时表示,湖南民歌是家乡吹来的风,是爷爷奶奶唱过的歌,每一首歌都是凝固的历史,歌里有祖先的喜怒哀乐,有民族、地域、家乡的历史和生活,有我们不尽的乡愁,是我们的根和魂。

传统交融现代,创新传承密码
此次音乐会突破单纯展演模式,探索传统与现代的沉浸式交互体验。黄虹愚老师以钢琴重构花鼓小调《数菜》,与演唱者周小勇老师一道呈现东方韵味与西方技法的奇妙和鸣;郑乔一老师担任创编,与黄新平携手探索民歌演唱中的戏剧情境表演;导演何益民、刘淮保教授则着力打造了沉浸式舞台,将传统戏剧与民歌表演唱交织融合,形成了创、排、演等多角度的舞台创作,构建了多维艺术空间。

图片

琴歌表演艺术家何怡在演出结束后表示,此次音乐会不仅亮点纷呈,而且诚意满满,湖南民歌展现的大俗大雅,在团队的精湛演绎中真正实现了和谐共赏。

校际联动赋能,共筑发展新声
本场演出的成功举办得益于中国音乐学院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精诚协作。两校将以此次合作为新的契机,进一步架设起艺术交流的虹桥,为双方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创新、青年艺术人才培育等领域注入创新动能与发展契机。
今后两校将进一步发挥校际协同优势,在教学改革攻坚、科研智库建设、舞台艺术创演、文化传播矩阵构建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开展更多针对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让传统文化在学术土壤中扎得更深,打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图片

未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将站在“百年湖艺再出发”的全新起点,不断加强与国内顶尖艺术院校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开门办学、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坚持“以互联网思维,构建湖艺新生态”,紧密围绕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发展要求,迈出湖艺步伐,贡献湖艺力量!

文字编辑:夏惠慧

版面编辑:彭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