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点燃“长沙声乐周”

  • 作者:文图:杨卓 胡图 审核:石颖 夏惠慧 彭尧
  • 来源:
  • 点击:0
  • 时间:2025-08-22

8月20日晚,长沙音乐厅内旋律悠扬、掌声不绝,“追梦路上・2025长沙声乐周”系列活动——“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在这里上演。这场由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精心策划的演出,不仅延续了“湖南民歌几好听”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的文化交流内核,更将“开门办学、服务社会”“翕如美育”等办学新理念深度融入实践,以多元演绎激活湖湘民歌生命力,为星城观众献上一场兼具文化厚度与艺术活力的音乐盛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李越胜、省音协主席邓东源等领导观看演出

多元曲目搭台,师生与传承人共谱湖湘乐章

音乐会以衡阳山歌《一堂清水一堂莲》开篇,嘹亮通透的嗓音,瞬间将观众带入湖南乡村的山野意境,让湖湘民歌的质朴与热情扑面而来。演出以“地域特色+多元体裁”为脉络展开:长沙山歌《郎在外间打上歌》轻快灵动,桑植民歌《九岭十八岗》深沉悠远,诙谐的《扯白歌》满含生活趣味,激昂的《澧水船工号子》则尽显劳动人民的坚韧意志。从山歌、小调到号子、花鼓戏,多类型曲目全方位呈现三湘四水的风土人情,让湖湘儿女的家国情怀在旋律中自然流淌。

青年教师曹晓静 耒阳民歌《三年时间口不渴》

青年教师魏娉婷 常德丝弦《王婆骂鸡》

本场演出构建起“教师+毕业生+非遗传承人”的多元参与矩阵,既是湖艺“开门办学”理念的生动落地,也彰显了“薪火相传”的脉络。湖艺教师团队实力亮眼,他们深耕湖湘民歌教学与演绎多年,兼具专业功底与文化情怀,善于从地域文化中汲取灵感,让传统民歌焕发新彩。其中,青年教师曹晓静演唱的耒阳民歌《三年时间口不渴》,以细腻曲调勾勒质朴爱情图景,尽显湖湘民歌的情感温度。魏娉婷带来的常德丝弦《王婆骂鸡》,生动塑造乡村妇女劳动形象,兼具艺术性与生活气息,安永明、周小勇、陈丰、杨卓等青年教师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用精湛技巧展现湖湘民歌的艺术张力。湖艺毕业生、湘西苗歌传承人吴廷翠以高亢激昂的《苗族高腔—春之歌》,将武陵山区苗族文化的古朴豪迈演绎得淋漓尽致。同为湖艺毕业生的桑植民歌传承人谢静,用原汁原味的唱腔演绎《冷水泡茶慢慢浓》,让大山深处的爱情故事与劳动场景跃然耳畔。湖艺毕业生、首届“天鹅大树”培养人才吴亦乔,以俏皮灵动的嗓音演绎祁阳民歌《五更留郎》,展现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歌的创新表达。

湖艺毕业生、苗歌非遗传承人 吴廷翠《苗族高腔—春之歌》

湖艺毕业生、桑植民歌传承人 谢静《冷水泡茶慢慢浓》

湖艺毕业生 首届天鹅大树培养人才 吴亦乔《五更留郎》

理念融入细节,以美育拓宽文化传播边界

音乐会现场,主持人黄新平教授以通俗化语言解读每首民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与地域特色,将专业音乐知识转化为“接地气”的文化讲解——这正是湖艺“翕如美育”理念的实践:以艺术为媒介,让美育突破课堂边界,让观众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深化对湖湘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作为湖南人,从小听民歌长大,但这场音乐会让我读懂了民歌背后的故事,真正感受到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现场观众的感慨,印证了这场演出的美育价值。

湖艺副校长黄新平、湘籍女高音歌唱家易秒英《比古调》

湖艺教师安永明、周小勇、陈丰、曾敏、杨卓 常德《澧水船工号子》

深耕非遗传承,以校地联动服务文化建设

“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是湖艺非遗传承“声带” 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服务社会”办学使命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湖艺始终以传承发展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通过开设民歌专业课程、组建专项研究团队、推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举办系列展演活动等举措,构建起“教学—研究—实践” 一体化的教育传承体系,培养了大批兼具传统底蕴与创新能力的民歌人才。

今年,“湖南民歌几好听”唱响全年,湖艺远赴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开展学术交流,更让歌声绽放在长沙滨江杜鹃花剧场等演出市场,以芬芳浸润市民文化生活。秉持“开门办学”理念,湖艺推动湖湘民歌跨出校园、融入社会,既为非遗传承注入学术基因,更为社会文化建设贡献湖艺力量。立足当下,湖艺正踏浪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思维构建发展新生态——民歌教学、非遗传承、网络直播运营等课程将以崭新方式唤醒年轻群体的文化基因;面向未来,百年学府再启征程,探索“互联网+校企合作+文艺产能”新路径,携手文化机构、科技企业打造沉浸式湖湘音乐数字产品,促进湖湘艺术与数字技术深层次交融,让传统瑰宝在数字浪潮中绽放时代光华。

作为“追梦路上・2025 长沙声乐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民歌几好听”专场音乐会不仅为声乐周增添了浓郁的湖湘文化色彩,更以高质量的艺术呈现、深度的文化传承实践,丰富了声乐周的内容维度。未来,湖艺也将持续依托省市优质平台资源,推动湖湘音乐传播与湖湘文化传承,为声乐艺术发展与地方文化建设注入更多活力。